第402章 君权神授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尽神器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宗教?臣愚钝,请陛下示下!”李若琏一脸茫然的问。

    崇祯嘴角微微上扬:“朕的意思是把香皂送进寺庙,让那些出家人帮着卖。”

    李若琏更加茫然:“陛下,以京师这些寺庙为例,他们确实赠给香客一些香烛、佛珠之类的东西,但不是以卖的名义。寺庙毕竟不是商铺,但让他们卖香皂...确实有些为难!”

    “不不不,”崇祯摇头:“寺庙当然不能卖东西,但是你可以把东西卖给寺庙。”

    “以香皂为例,按照五十两一块的价格卖给寺庙,寺庙可以把香皂赠给那些上香的香客。当然了,只有捐献足够多香火钱的香客才能得到香皂。”

    “那些出家人介绍香皂的时候可以说此物是专门净化身体污垢,洗涤心灵的贡品。”

    “这样的话,朕的香皂卖了高价,寺庙也通过赠送香皂获得了高额的香火钱。”

    “互惠共赢!”

    李若琏整个人都惊呆了。

    这也行?

    当然行。

    崇祯深谙权贵们迷信的心理。

    其实不止权贵迷信,下至黎民百姓,上至一朝天子都迷信。

    何为迷信?

    这里的迷信不是盲目信仰崇拜的意思,而是信奉神仙鬼怪。

    信奉的原因很简单:对未知力量的崇拜。

    在古代,官职越高越迷信。

    最迷信是皇帝。

    哪怕崇祯这位信奉科学的穿越者不迷信,也得在别人面前装出一副迷信的模样。

    否则会影响统治。

    古代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搞出了君权神授的说法。始皇帝玉玺上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到了汉朝,董仲舒又在君权神授的理论上增加了天人感应的说法。

    天人感应强调皇帝是上天选择,如果皇帝有过失上天会降罪。这个理论完美的解释了国家兴衰的原因,饱受历代帝王推崇。

    君王这么说,老百姓能信吗?

    当然不会信!

    所以董仲舒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办法。儒家受到重用,就要帮着皇帝解释君权神授的真实性。

    这就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帝王:我,皇帝,君权神授!

    老百姓:真的吗?

    儒者:真的!

    帝王:你看,儒者的学问那么高,他们都信了,你们这帮大字不识的人为什么不信?

    儒者:君权神授,不能反抗!

    老百姓:好吧,我信了。

    古代帝王为什么抵触科学?

    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之前无法解释的现象能解释出来了。

    这对于君权神授的皇帝是一个致命打击!

    还有,崇祯为什么一直没办新式学校?

    因为新式学校会触动传统儒者的利益。

    他们一旦反水,君权神授那套理论就行不通了。

    统治根基将会动摇。

    到时候内患可就不止流贼了,还有大明朝的士绅百姓!

    崇祯见李若琏有些发愣,询问道:“有问题吗?”

    “没,没问题。只是...臣在想如何把香皂卖给寺庙,毕竟不能强买强卖。”

    崇祯一脸认真地说道:“不准借僧录司的名义向强卖给寺庙香皂,这件事是私人的事,不能涉及朝廷衙门。”

    僧录司是衙门的名字。

    洪武十五年设立僧录司,归礼部管辖,掌管僧侣等相关事务。

    李若琏眉毛上堆满了愁云,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说道:“臣领旨。”

    “对了,镇抚司的情报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回陛下的话,总体来说并不乐观。”

    “建奴南下入关时,臣让一些死士扮作百姓故意被建奴掳往辽东。臣给他们的命令是活下去,等待时机。等反攻辽东时,这些人才会起作用。”

    “不过在真正启用之前,还得排除他们叛变的可能。”

    “李闯贼那边进展也十分不利,因为他们一直在流窜,就算有消息也无法及时传回来。不过臣已经向陕西、山西一带派了些人,他们会定期向朝廷传送西边的消息。”

    “献贼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

    “嗯?没了?”崇祯抬起眼皮,看向李若琏。

    李若琏有点慌,低着头快速思考刚才的话有无遗漏。

    越想越慌。

    因为他没想到有什么遗漏。

    这就麻烦了。

    就在李若琏慌神的时候,崇祯平静地问道:“敌人内部要安插细作,明军内部也要安插眼线。”

    “宣府的阎应元,居庸关的唐通,蓟州的高第,山海关的吴三桂,京师的刘文耀,还有黄得功,黄蜚,郑芝龙、郑成功,袁继咸,秦良玉...”

    “眼线可以是小兵,也可以是将领。平日里不需要他们传递消息,只需在关键时刻送出关键消息即可。”

    李若琏听闻后浑身一震,这位大明皇帝的疑心还是那般重!

    崇祯知道李若琏此刻心中的想法,笑着说道:“朕不是不信任他们,而是免得让他们遭受无端猜忌。届时一旦有人诬告,朕会在第一时间得知真假。”

    “多谢陛下教诲,臣明白了。”

    “退下吧。”

    ......

    二月二十二,福建泉州府安海镇。

    安平府门外,车水马龙。

    崇祯三年春,郑芝龙在安海镇筹建郑府,历时三年多完工,完工后郑芝龙给郑府取名为安平府。

    整个安平府占地一百三十八亩,规模宏大,比藩王府邸还要奢华。

    两个商人模样的人拿着拜帖来到安平府门外,对着门口的家丁深施一礼:“请问这里是郑府吗?”

    门口的四个家丁体型矫健眼神犀利,一看就是行伍出身。

    其中一个家丁右手摸着刀柄,皱着眉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有什么事?”

    “我们是北直隶的商人,我叫董辽,他叫董东,想拜见郑大人商谈通贩洋货一事。”

    家丁立刻说道:“我们老爷有令,最近军务繁忙,谁都不见!”

    两个商人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商人从怀里拿出一个装着银子的布袋,连同手里的拜帖一起递了过去,并说道:“劳烦阍侍帮忙通禀一声,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